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众所周知,政治家和大学校长撰写了大量对于高等教育未来的着作。但是,一位资深校长(曾任职于不同国家的两所大学)和一位资深政治家(曾担任内务大臣以及教育技能大臣)合作出书,这可十分罕见。
其结果是成功地将政治信息与资深大学领袖的深厚专业知识相结合。本书富有挑战色彩,涉及教学、研究、公民参与、资助、问责制和高等教育的价值等方方面面,侃侃而谈。言论自由、气候变化和对海外学生的依赖性等也是热议焦点。
如果学者抱有象牙塔的心态,而政治家还是夸夸其谈,那么二者相结合可能是个错误的举动。幸好这本书恰恰相反。它去除了大学政治孤立隔绝的老生常谈,以及国家政治中更为偏激的党派成分(除了在学生学费和校长薪酬方面,该书试图清算太多旧账,令人失望)。除此之外,本书探讨了当今全球特别是英语文化圈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气呵成,发人深省。
最突出的一点是关注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这在学界尚未充分讨论过,例如预期寿命的延长对教育需求的影响。这本书同样有力地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方式,以及在真正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开展国际化、跨学科研究。
我对快速、重大变革并非深信不疑。作者对私立教学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非常重视,但他们很少谈论这一方面的历史问题。这些问题不可忽视,因为美国和英国政府已经开始压制新机构的成立。我见到的每一个最近想建新大学的人,遇到的困难都比最初预想的要多。因此,目前还不清楚查尔斯·克拉克和艾德华·柏恩的想法如何付诸实践。
本书还有意外之喜,特别是围绕“什么是大学”这一定义。多年来,英国最突出的研究密集型机构的负责人一直试图限制真正大型资源的竞争,比如将巨额研究资金只拨给20或24个机构(通常恰好与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数一样)。传统上,他们还认为只有那些开展大量研究的机构才能称为“大学”,试图通过推广这种思想来限制资金竞争。
非常不幸,这是一个失败的策略,因为赞同应该做大量研究以竞标可用资金来响应这个号召的有“大学”头衔的研究密集型机构并不多。
幸运的是,两位作者刺穿了虚假的泡沫。他们说,那些只关注教学的大学没有错。虽然他们希望有更多研究资金流向大型研究密集型机构,这些机构很受青睐,但他们还是建议,资金应覆盖英国40至60所大学,而不是目前的少数机构。在可能涉及一些高级同事(如财务总监)的章节中,他们呼吁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支出应更加透明,这一点得到了进步学生代表的支持。
此外,他们认识到,必须用一些资金来确保高水平研究良好的区域分布,以及认可已有的卓越成绩。只要研发支出持续增长(正如鲍里斯·约翰逊政府所承诺的那样),而且流向大学的比例比其他国家更高(这一点存疑),这一方法对大学部门可能奏效。如果英国稳定地将至少骋顿笔的2.4%(最终3%)用于研发,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科研资助和区域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不得不付出代价。
本书的另一个意外之喜是淡化机构自主权。书中不吝称赞自治的诸多因素,批判外国独裁政权对本国大学的处理方式,还略微批评了英国学生事务办公室(England’s Office for Students)。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感觉到,呼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治理该行业时,自治的发展有点过火了。个别机构的充分自主权是否限制了对整个系统的塑造,这是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的前人或许忽视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期望,政策制定者们不要对加强监管的呼吁抱有偏见,要将监管作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打压那些挑战当权者的机构成员。
我发现这本书在行业预测方面最缺乏说服力。了解作者构想的高等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式很有帮助。但是,我也可以确定,他们的预测可能会被证明是错的。学术调查通常与不确定性有关,但在这里,许多潜在的未来发展被视为“不可避免的”。作者甚至继续大力称赞大规模在线公开课所提供的机会,其实此时其他人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热情。他们讨论如何很快拥有“我们自己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同时与共享云端的基于互联网的巨型计算设施相连接”,这个评论听起来太像老政客在《幕后危机》中谈论技术的方式(就在硅游乐场那一集,有人记得吗?),但也许他们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他们还相信,非全日制学习正在回归。可能是,我希望是的。但是,他们认为这种情况将会发生的缘由(比如人们需要更持续的专业发展)一直没变,但是英格兰非全日制学习最近仍然在急剧下降,并没有表现出回归的态势。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新的政策杠杆来确保它能够回归。
有时候,当政治家甚至校长说话时,你知道他们在企图绕晕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就会对自己说:“如果你不多想想你在说什么,我也不会多听听。”尽管这本书是由一位政治家和一位校长合作撰写的,但这本书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这些想法经过深思熟虑,绝对值得一谈。最重要的是,作者开放的方法证明了我在整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所蕴含的真理:“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机构,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会呼吸、会思考的社会。”
尼克·希尔曼(Nick Hillman)系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
本文由陈露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
The University Challenge: Changing Univers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By Ed Byrne and Charles Clarke
Pearson Education, 288pp, ?19.99
ISBN 9781292276519
Published 14 January 2020
The author
Ed Byrne, president and principal of King’s College London (and chairman of King’s Health Partners), ?studied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nd went on to train as a neurologist in both Adelaide and London. A dual national, he has worked as a researcher and clinician in both Australia and the UK. He later moved into senior management roles, as executive dean of medicine,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 at Monash University and then as executiv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Biomedical Sciences, head of the medical school and vice-provost at UCL.
From there, Byrne returned to Australia to become president and vice-chancellor at Monash from 2009 to 2014, where his tenure was notable for forging a major alliance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and establishing a new campus in Suzhou, China. He moved back to London for his current position in 2014.
Charles Clarke was born in London, studied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at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and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from 1975 to 1977. After serving as a local councillor, he worked as a researcher and then chief of staff to the Labour Party leader Neil Kinnock. After the party was defeated in the 1992 general election, he shifted into management consultancy before being elected to Parliament in Tony Blair’s landmark 1997 victory.
MP for Norwich South until 2010, Clarke soon rose through the ranks and became a junior education minister in 1998 before taking on a similar role at the 色盒直播 Office. He was later promoted to chairman of the Labour Party (2001-02),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2-04) and finally home secretary (2004-06). Since leaving front-line politics, he has held visiting professorships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Lancaster University and King’s College London.
Matthew Reisz
后记
Print headline: A living, thinking community